我时常看看前人的经验,这是我汲取前进力量的源泉之一。备考初期容易对于复习没有方向,本期我们邀请了三位任意门19级各大院校第一名的学长学姐,希望给各位的复习一些指引。
一、四川大学第一名 by:麒麟学长
写经验帖,最大的难处在于要在尽可能把真实经验写下来的同时,又要具备相对系统的结构。希望我的经验能够给你备考一点点帮助。
总的来看,川大的参考书目还是相对较多的。我在刚刚复习考研的时候,受周围人的一些影响,感觉什么书要在几月看,要看几遍非常重要,复习的时候也是感觉都是在赶进度,从一本书到另一本书,再到另一本书,都没有能留下深刻影响的书,效果差且压力大。
因此我个人建议下一届的学弟学妹在复习考研时对待复习计划,尤其是阅读计划时,要有一个整体的节奏把握,根据自己的实际复习情况去总结经验,尽可能享受书本的知识。
建议考生需要在详略阅读中总结能够加深自己理解和记忆的方法,例如按相同的主题把不同的章节里的内容进行归纳整理。以传播学为例,我就是以人物志的形式,把他提出的理论,经典理论的内容,他所属的学派介绍,学派的其他成员的人物志整理出来,誊写在本子上,便于记忆(有关系(直接或间接的)概念或理论都按何种方式总结,这其实倒还有一些社会学研究的民族志研究方法的意思)。
在复习史论这块专门准备了笔记本,不是根据简单的时间维度划分归纳中新史,而是根据时间、人物、影响力多个维度进行归纳整理,中新史的内容对我来说不只是简单的概念或知识点,而是具有特别历史语境下的史实。另一方面,在整理复习中新传播史的时候,我的又一重要复习工具是论文。
专业课的学习我是从2018年2月份就开始的,期间经历的是一个从基础期到巩固期,再到深化期,最后再到输出期。
川大的出题最大的特点在于风格多变,考察全面。但从整体来看,一方面,川大的研究风格较为传统,重视人文社科思维,重视思辨与批判。这也是川大近些年来重视传播学派研究中的批判学派的理论考察。川大对符号学与社会、文化的考察近些年来在是深度上也有所增加。另一方面,四川大学注重考察时事,更重视将社会现象与经典理论结合加以分析,重在阐发理论的应用。
历史学家缪钺曾有治学琐言:“触眼峰峦乱稠叠,回头脉络尽分明”。所以不要畏惧杂乱的头绪与繁重的任务,进入其中,走出之后才能尽知脉络。以此共勉,祝大家都能实现梦想!
二、陕西师范大学第一名 by:三杉学姐
从确定报考陕西师范大学开始,我做了大致的全程规划,从七月份开始复习到12月份,大致六个月的时间,专业课两个月过一遍参考书目,两个月一轮复习扎实基础知识,两个月实务加专题、知识汇总。
在这当中穿插热点关注;政治按照肖大大出书的顺序,确定大致复习进度;英语四、五月恋恋有词单词,七、八、九月份刷英一真题,十月份之后刷英二真题和背英语作文。
在每月初始阶段或者上月的末尾,我会依据当月复习进度,确定下月的复习内容、复习重点及当月每天的时间安排,可能在大部分情况下都会有所调整,但同时自己也很清楚、很有目的地了解自己需要做的事情和每天的方向,复习阶段越到后面越清楚自己欠缺的方面,会做得越来越完整。
与此同时,我认为做安排的作用除了有复习全程掌握和安排外,最主要的是还可以给当天比较迷茫不知道复试什么的我们一个规划,这就相当于是我在做计划表,计划表在推着我前行。当然,最主要的建议还是按照个人习惯和进度安排来,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方法。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无论是文科生还是理科生而言,背书都是一大难关,也有很多人说,文科生会有优势,能记得快一些。实际上,我个人并不这样以为,文科生不是能背,而是会背。如何做到会,我个人是从分类理解、忘记曲线法记忆、时事热点交流三个方面来进行的。
新闻传播学,尤其是传播学理论和新闻学的一些相关概念,它并没有硬性的标准答案,答题也是有理即可。在理解方面,我一般会对一个概念进行分类,通过关键词来进行记忆,如在名词解释中,可依据具体概念,从狭义广义的角度出发,也能从该名词的提出者、结合事实谈其特点、利弊等方面来说;在简答题中,可根据具体问答,从概念、特点、原因、现状、危害、对策等角度出发答题。
推荐曲线记忆法,是之前在刷b站的时候,看到一个博主有所推荐,就按照其方法再根据自己需要制作了背诵表格,并相应安排每天背诵任务,在扎实基础之上,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时事热点交流,是和研友一起,就某一热点问题、或者一些考研类公众号上推出的问题进行探讨,互相补充完善。
考研之路,是一场马拉松,既是一个人的全程,也是大多数人的全程,可殊途同归,也可同行异地。无论如何,请记住,这是一个人的路,但并不孤单,如若你想,雷哥考研愿意和你一起前行。
三、中国政法大学第一名 by:任一学长
我认为决定考研成功的因素包括以下几点:计划+坚持+学习技巧(关键)
这里只讲讲个人的方法论经验,至于具体的安排,应该根据自身的情况来调整。没有所谓的绝对真理,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考研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的“试错”过程,不断调整磨合,形成一套适合自己的方法体系,是成功“上岸”的必经之路。关于效率与速度,我认为,整个考研过程都应该注重效率和质量而不是速度和时间。
专业课的复习主要分为:真题+专业课书目+笔记+热点+实务+真题练习
首先要明确一点,新传是一门怎么样的学科,或者换句话说,专业课应该怎么学。弄明白这最基础的方法论原理,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可以少走很多弯路。很多同学把新传当作一门纯背诵的学科,很容易就进入了死板背书的陷阱之中。
我第一年之所以上岸失败,究其原因,根本在于进入了上述的误区之中,死板背书,热点也只是浮光掠影,甚至考前论述题一道都没有完整练习过,考场上是我第一次答题,最后题都没答完。
切记新传不是一个死记硬背的科目,一定要多拓展,多分析热点,用理论去思考问题。后期要多做题,不管是本校的真题还是其他名校的真题。在考场上,不管是解答名词解释,简答题还是论述分析题,答题逻辑不是回忆起某道相似问题的答案,而是用自己长期准备所形成的一套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体系,来思考问题,然后有逻辑地用自己的话去回答问题。当然,要分析问题离不开扎实的理论基础,该背的基础还是得背,但是不要死记硬背。
还是那句话,老师要的不是一个只会死板背诵的“人力硬盘”,而是一个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者。(如遇到UGC这一问题时,不是背诵默写你笔记上的内容,而是综合你背诵的框架有逻辑地回答,可以用上其他知识点的“数字民工”,受众商品论,网络时代的信息所有权等理论,让你的答案眼前一亮,另一方面也在你记不全笔记内容时有话可说)
另一方面,很多所谓的非重点知识(特别是批判学派的理论,而传播学教程批判学派涉及较浅,所以必须拓展这一知识点的内容)往往是你答题的亮点,同时也是你和其他同学拉开差距的地方,比如答国际传播的问题时,用上高低语境文化和文化折扣等知识点就比干瘪的分析问题要出彩得多。我整个初试专业课只背了两遍,政治精讲精练和风中劲草也只过了一遍,但是从笔者的这两科成绩来说,追求背诵质量的效果是不错的。
总而言之,考研一定要多思考,多练习(输出),整个考研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培养你研究能力的过程,对新传专业来说,信息的检索、整合、分析、批判的能力尤其重要。老师要的不是一个只会死板背诵的“人力硬盘”,而是一个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