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课书籍多也就算了,每年的的考题书上没有的知识还越来越多,哪怕开卷考试估计也不会,快救救孩子吧!考场上遇到书上没有的知识应该怎么做?一起来看看吧!
一、开卷也不会的原因
开卷考试也会不及格?是的,其中原因,有三点——
1、题目越来越灵活,就算考察书本知识也会换个说法或者拐个弯
老师出题的目的是为了考察大家的思维能力,而不是让大家把书上的知识原封不动照搬。
各位考研er可以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你看到哪一年的题目全是书上的,背背就可以应付的基础题,你会不会觉得老师们出题太随意、太简单了吧。
翻阅各个高校的初试卷子,大家会发现有的题目书上根本找不到原话,而且这种趋势愈演愈烈。
书本是考研的基础,理论是答题的依据,但是真题才是王道。
面对普遍更加灵活的出题方式,仅靠背书,或者辅导机构和学长学姐们的押题、热点话题、大拿论文......这些是不能让你完美应对考题的。
知识点必须要背熟、论文也要看一看,但是什么题都不怕都会答才会有底气,才能雄赳赳气昂昂地步入考场。
2、知识记忆混乱或者僵化,你需要梳理一下
这是复习中后期会遇到的情况,可能你确实把书上的知识点记住了,可是看到题目并不能瞬间对应起来答题,或是牛头马面将这个答案安到那个题目上。
其实复习认真努力地同学们会发现,背了几遍书后再看往年地真题,每一个理论都能安上、每道题都能有所答,但是在实际答题过程中,自己却不会灵活使用。
看到答案后的恍然大悟对考研来说毫无用处,现在你可以看着答案当事后诸葛亮,但是考场上你还能有机会这么做吗?
考试的时候想不到知识点利用,那就是徒劳。
还有一些考研er,其实可以在答题过程中正确利用理论,但是却没有从题意出发,根据上下文进行整合,结果就是,你说得对但是读起来不太通畅、非常生硬。
这样的“知识板结”,每个人身上都有不同的表现。但是,一般来说,原因有三个。
(1)知识掌握不到位
这个知识掌握不够不一定是指你的书背的还不熟,而是你对书上的知识的不能明确使用。
很多人背书可能会记得这些知识点在书的哪一页哪一部分,你知道了书上知识地具体内容、定义、特点与评价等,但是不知道用到什么地方、回答什么题目。
(2)信心不够,不敢用
许多同学有的时候知道题目在问什么,心里也有了长篇大论。
但是却怕自己根据题意对理论进行删减后,让答案失去了准确性,只能机械照搬自己知道地所有内容,结果就会造成答案中理论大段却不恰当的现象。
(3)过度标新立异
这是一些相对优秀的同学的常见毛病,乱用理论、特别是一些批判性的理论,导致写出来的内容显得不说人话、掉书袋。
部分“高端”的理论,用好了确实能让老师眼前一亮,但是答题当中使用理论,第一要求不是新异,而是恰当
所有的理论不仅要知道是什么,更是要知道怎么用,用在哪些情境、哪些题型中,才是答题的“王道”!
二、掌握知识与技巧,临场应变没在怕
1、全面思考能力
答题并不是只需要会几个“套路”“模板”就可以,相反,答题是一个需要长期训练的过程。你需要会读题,能读清楚题目“到底有几个问”、在问什么。你需要掌握一套系统化的思考技巧,不是什么模板,而是一套帮你能够把问题思考得更全面的习惯。
如作用题答题思路与框架:
首先是作用结果论,即消极作用与推动作用
或者作用机制论,一个理论在某个方面起了什么作用,“起作用”本是就是一个阶段性的过程,可以按照这个理论发生作用的过程进行分析,重点在“作用过程”;
以发挥作用的过程机制为切入点,按照流程进行分析,消极作用与推动作用一分为二来看就行。
2、充分的训练,学会应用知识
你还需要足够的训练量,答题其实不止是技巧练习,同时也是一个帮助我们重新组织、理解、记忆知识的过程。
以题目,特别是以通用性强的“母题”为核心,重新去组织我们在学习过程中看过的所有课本、论文、热点、专题中间学到的东西,吸收、消化,让我们真正为走上考场做好准备。
另一方面,也要重视限时模拟的重要性,刚开始做题肯定非常慢,所以一定要多加练习鸭!到最后做一道论述题最好控制在30分钟之内,后期一定要进行相应的手写模拟哦。
3、专题的整理归纳
大家可以试着将各种真题题型分门别类,整理自己的专题笔记,这样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题型分类比如细节题、观点题,再拆解问法,比如问的是理论的嬗变、影响等等。
然后再横向将一个类型的题目统一进行答题框架的整理和题内逻辑的拆解,可以按照特点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等几个方面整理相关的答题小标题列成框架,并在专题后面附上自己积累的案例。
这样通过“纵”、“横”两部分的拆解,把所有的题目吃透。选出具有代表性的题目,结合自己的答案以及优秀答案,整理出一份既符合自己的思维方式,又比较出色的答案,在看以及背诵这些专题时,对一些好的例子、名言和词语做标记,方便在快速浏览时也能一下抓到重点。
对于专题的整理不用太早,因为太早了你对于整个学科的把握还没达到一定程度,前期要以牢固基础理论知识为主。